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

再談舍利子

 「舍利」在一般人看來是頗為神秘的。通常人的遺體焚化後,只剩骨灰一堆;而佛門的高僧大德卻能留下形色各異的舍利。舍利常被視為僧尼們修行有成就的表證。高僧大德火化後留下舍利,往往更能增強信徒對他們的信仰。
 「舍利」是梵語Saria的音譯,意思是「身骨」,也曰「靈骨」或「堅固子」。但這只是就大部份舍利是來自人的身體而言。因為舍利大多從人的遺體焚化而得。「舍利」一詞在梵語、巴利語中,雖為「遺骨」之意,但絕非一切有情眾生之遺骨皆可稱之;而是薰修戒定慧三學者的大智慧結晶。換言之,形而上者謂之三學,形而下者稱為舍利,二者其實是一體之兩面。《金光明經卷.四捨身品》(大一六‧三五四上):「舍利者,即是無量六波羅蜜功德所聚!舍利是由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
依佛家經典記載,舍利存在的形式可分為:
 (一)全身舍利:為圓寂後,肉身自然不壞。如六祖大師。
 (二)碎身舍利:又稱分身舍利,火化後所產生的結晶物。如釋迦牟尼佛之舍利,分為八國所供養。
 (三)法身舍利:指佛所遺留之教法。如同舍利,永住於世。
 (四)生身舍利:亦稱身骨舍利。此類舍利又分為三種:
              白色為骨舍利;紅色為血肉舍利;黑色為髮舍利。
《長阿含卷四.遊行經》、《菩薩處胎經卷三.常無常品》、《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等亦有全身舍利與碎身舍利之說。另有謂將遺骨全部收入一塔者,稱為全身舍利;將遺骨分置多處者,稱為碎身舍利。
關於全身、碎身舍利之說,或起源於古代印度梨俱吠陀時期所行之土葬與火葬二法,而以土葬之遺體稱為全身舍利,以火葬後之遺骨稱為碎身舍利。
《浴佛功德經》分舍利為二:
()生身舍利,又稱身骨舍利(肉身舍利),即佛之遺骨。
()法身舍利,又稱法頌舍利,即佛所遺之教法、戒律,而以舍利比喻之。《法苑珠林.卷四十》分舍利為三:
                          1、骨舍利,其色白。
                          2、髮舍利,其色黑。
                          3、肉舍利,其色赤。
       最早的,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示寂後,焚身化作八斛四斗舍利。由阿育王的推廣,佛骨舍利所分布的畛域更廣,以中國境內為例,就有十九座阿育王塔。
  因此,舍利也叫「身骨」。但也有不是身骨的舍利。這種非身骨的舍利,現代人也有得之者。如燃燈供佛,心誠至極,會感應道,在燈花中得到舍利,這就是佛教中稱為「燈花報喜」的現象。印光大師的皈依弟子楊佩之(慧潛)居士就曾在燈花上得到舍利。印光大師說:這是因為「精誠之極,佛慈加被,為之示現者」(《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復楊佩文居士書》)可見,這不是凡情所能妄測的。通常,舍利主要是指高僧們荼毗後燒出的結晶體。這種結晶體,堅固如金剛,閃閃發光,形態各異,有舍利珠、舍利花、舍利塊、牙齒舍利等;色彩也不一,常稱為「五色舍利」。顏色以黑色為主,也有白色,紅色,銀色,藍色等。據美國宣化上人開示,白色的乃是骨舍利;黑色的乃是髮舍利;赤色的乃是肉舍利。
       宣化上人講《妙法蓮花經淺釋》三卷第三三四頁)又:「舍利有兩種:一為全身舍利如多寶佛舍利。二為碎身舍利如釋迦牟尼佛之舍利。」我們一般所說的舍利單指「生身舍利」而言。而指骨舍利是佛「肉身舍利」的一部份;佛所說的法三藏十二部經典稱為「法身舍利」。

弘法的價值
  舍利是什麼固然非凡情所能測度但舍利的作用是很明顯的。生身舍利與法身舍利(經卷)一樣具有弘法的價值。狹義的說,指佛教的根本教義,「緣起性空」,「見緣起即見佛」的緣故。兩種舍利,表示物質和精神,顯現佛陀的福德與智慧,都是世尊留給眾生的寶貴遺產,是佛教文化的神經中樞。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份,是人類文明最寶貴的文化財富,它是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淨化人們心靈,啟迪人類智慧發揮積極的作用。
  本師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他的生身舍利被摩揭陀國、釋迦族等八國分成八份建塔供養。至公元三世紀阿育王取出分送全印度各地建塔八萬四千佛教大興。
       在中國陝西扶風法門寺發現釋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指骨舍利)乃是世界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對於佛法的弘揚有重大意義。世尊示寂後為什麼要留下舍利?這是很有意義的問題。在《法華經.如來壽量品》中世尊親口說:
    眾見我滅度廣供養舍利,咸皆懷戀慕而生渴仰心;
    眾生既信服質直意柔軟,一心欲見佛不自惜命身。

     由此可知佛陀和高僧大德們留下舍利能使我們懷戀企慕而生渴仰之心信順佛法。佛本來無生滅,之所以滅度而不久住於世乃是一種方便示現,是為了避免眾生引起依賴心甚至引起厭煩懈怠的心。「法華經」云:「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

  佛示現滅度後,留下舍利,讓眾生建塔供養,便是令眾生供敬難遇之想,睹舍利而思見佛,乃至「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由此而勇猛精進地修行。佛陀說:「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如果我們至誠恭敬供養佛的舍利,便會感應道交感佛現身。這在古今,都不乏其事證。
  《法華經》上佛自言:「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我時語眾生,常在此不滅,以方便力故,現有滅不滅。」並勸「汝等有智者,勿於此生疑,當斷令永盡,佛語實不虛」。隋朝時天台智者大師讀《法華經》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忽然入定,在定中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慧思大師印證:「非汝莫識,非我莫證。」此事可為證明。

如何供養瞻禮舍利?
  供養、瞻禮舍利常出現種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印光大師舉了一個例子:隋文帝未作皇帝前,有一位印度僧人送給他幾粒舍利,等他登基做皇帝後,發現舍利變成幾百顆之多了。又如阿育王寺的舍利塔可以捧在手上,往裡觀各人見到的景象不一樣,舍利的大小高下會轉變的。舍利的種種靈異可謂「神變無方」。這種種靈異神變印光大師說舍利的靈異現象乃是「佛菩薩欲令一切見聞者,深植善根特為示現。」(印光法師文鈔)。所以佛教的舍利是不可以凡情世智妄測的。因此之故舍利可以「證信」證明修行人戒定慧的成就。印光大師云:舍利「乃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煉精氣神所成。此殆心與道合、心與佛合之表相耳」。關於舍利-唐朝釋道世〈法苑珠林〉中有一首「舍利頌」:
    金軀遺散骨,寶塔遍天龍。創開於十塔,終成八萬興。
    珠蓋靈光變,剎柱吐芙蓉。屢開朝霧露,數示曉靈征。
    紅霓相映發,風搖響和鐘。仙鸞往往見,神僧數數從。
    獨超群聖上,含識普生恭。鑽椎擊不碎,方知聖叵窮。

  佛陀曾說:「自燈明,則法燈明。」佛陀為我們張開一面鏡子,讓我們得以清楚看見每個人心中的本來面目,並提供方法以修行來撥開自我迷障,拔除身上的煩惱毒箭。直到智慧明瞭、明心見性。
  其實,供奉舍利並無所謂的最佳方法,供養舍利可以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等「十供」獻於桌面,以上是物質上的供養。恭敬心則是最重要的。
       經中常言:「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如同現代人信佛的多,拜佛的少;拜佛的多,學佛的少;學佛的多,行佛的少;行佛的多,證佛的少。因為人們多半有所求才去拜佛,但卻不知其所以然;或只讀會了佛學知識性的內容,卻不曾去實踐;亦或是沒有如法如律的修行,斷不盡煩惱執著而無法證得自在。這舍利指的不是物質性的,「佛陀的教法」才是佛陀留下來的真身舍利,是我們要供養的對象。首先須信樂佛法,其次了解佛法,進而身體力行,最後才能證悟其果。以念佛、拜佛、誦咒、禪坐等方法作修行上的供養,並迴向六道眾生。以此方法供養舍利,能堅固道心、清淨身口意三業;經常瞻仰頂禮,有助於生起悲心、厚植福田;這也是加行助緣,可成就道業,並藉由舍利廣結善心,饒益有情,福慧雙修,圓滿菩提!,具有不可思議的弘法價值,瞻禮舍利的人各蒙其益。
以上文章轉載自台中廣願地藏禪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