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

還原一個清晰真實的 倉央嘉措(二)


我自己最早知道倉央嘉措,是在學生時代。那時從一本已經忘記名字的書裡得到的印象,倉央嘉措是一位英俊瀟灑、白天住在布達拉宮、夜晚偷偷溜到拉薩市井密會情人的風流活佛。直到後來我親往倉央嘉措留下足蹟的地方尋訪,並多方參閱歷史資料,我才發現這一印象的荒誕和淺薄。

目前,一浪高過一浪的倉央嘉措熱仍在延續。不過,在對於這位傳奇詩僧的狂熱崇拜中,倉央嘉措的面目依然模糊,他富於傳奇的一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依然是霧裡看花,缺少系統的了解。還原和刻畫一個清晰真實的倉央嘉措,成為很多人努力的目標。



一、偽作與翻譯遺憾,模糊了倉央嘉措詩歌的本來面目
著名主持人白岩鬆在書的扉頁上曾引用了一首據說是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小詩:

一個人需要隱藏多少秘密,
才能巧妙地度過一生?
這佛光閃閃的高原,
三步兩步便是天堂,
卻仍有那麼多人,
因心事過重,
而走不動。

說實話,這首詩看起來太高深了,像倉央嘉措這樣率真的人,是不會或者不屑於寫這樣晦澀費解的文字的。實際上,這首詩源自一位現代作者的二度創作。

那麼,倉央嘉措的詩歌到底有多少首呢?專家們看法不一。有的說57首,有的說60首,於道泉先生收錄了62首,1980年出版的《倉央嘉措情歌》收錄74首,中央民族大學莊晶教授整理了124首,據說還有一本手抄本收錄了440首……目前,大多數專家都比較認可的數字是六七十首,其餘的多是後人包括當代人假借倉央嘉措之名的偽作。

總有人讀倉央嘉措的漢譯詩,認為不夠華美高妙。我曾經請教一位藏族作家:倉央嘉措詩作原文的美,翻譯成漢語還能剩下多少?這位作家告訴我說:最多還有三分之一。這也就是說,由於不同語言在韻律、意境表現上的差異,詩歌的意思雖然可以翻譯,但詩歌大部分的美是很難通過翻譯移植的。所以,這些從漢語看來很平淡的詩,在藏文原作中卻十分精彩,這也是他的詩作廣為傳唱的根本原因。

二、情歌之名與道歌之實
很多專家認為,從現在的角度看,雖然從於道泉先生開始,就把倉央嘉措詩歌翻譯為“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情歌”,但其實這些並非都是寫男女愛情的“情詩”,更準確的應該翻譯為“倉央嘉措詩歌”。

倉央嘉措詩集原文的題目用的是“古魯”,而非“雜魯”——在藏語裡,“雜魯”特指情歌,而“古魯”的含義則是泛指的詩歌,甚至有“道歌”(含勸誡意義的宗教詩)的意思。

很多藏傳佛教的高僧大德相信,《倉央嘉措詩歌》裡的很多句子從字面意義上看似乎是描寫男女情愛,但實則宣講佛教義理,是在以或​​暗示或譬喻或代指的手法,表達佛學中的某些觀念,“並非兒女情長”。

描寫愛情的詩歌,在確信為倉央嘉措的詩歌總數中所佔的比例並不大,其餘大部分詩作,都應該視作是“道歌”——除了更有靈性和藝術氣質之外,和歷代達賴喇嘛用以傳播和教化信眾的詩作並無區別。

比如,倉央嘉措的一首詩寫道:

我與城市女,
共作同心結。
我未解同心,
何為自開裂。

這首詩表面在寫愛情,實際上充滿了濃郁的宗教情懷,是為了宣示“人生無常”這一佛教對世界的基本判斷,勸喻人們從對稍縱即逝的世俗快樂的執迷中醒悟過來,追求佛家所倡導的看破、解脫。

三、被傳言淹沒的修行者真容
繼位第六世達賴後,倉央嘉措對愈演愈烈的政治鬥爭毫無興趣,但又不得不夾在蒙古汗廷和西藏地方官員之間,充當各派利用的工具。作為宗教領袖,他無法一心向佛,以第巴桑結嘉措為代表的西藏勢力希望利用他爭奪更多的行政權力。這種為僧不能、為俗又沒有實質權力的尷尬身份,注定了他的苦惱,也導致了他​​只能以表面上的放蕩形骸來化解內心的鬱悶。

不過,即使在青少年時代曾遊戲酒肆、遊走花間,但作為達賴喇嘛的倉央嘉措並非如一些人誤解的那樣,將全部心思都花在聲色犬馬之中。相反,他是一位深有慧根的活佛,短暫的世俗享樂,只是他從眾生苦樂的體驗中頓生厭離之心,從而走向更加堅定的信仰之旅的一個過程而已。

他有一首詩寫道:

黃邊黑心的烏雲,
是產生霜雹的根本。
非僧非俗的出家人,
是聖教佛法的禍根。

這明確地表達了既是對非僧非俗狀態的憎惡,也表明了倉央嘉措反對亦僧亦俗的政教合一體制的立場,反映了倉央嘉措內心所蘊藏的佛性和深厚的宗教使命感。

可嘆的是,後世文人往往僅僅根據倉央嘉措幾首看似描寫情愛的詩歌,不問緣由,任意想像,甚至添鹽加醋,試圖將這位真情真性、修為深厚的得道高僧,臉譜化為一代“情僧”。還有所謂學者根據傳聞把他比作“南唐後主,北宋道君”,並將他的“坐廢”歸咎為偷情夜行的“敗洩”。就連在曾經翻譯過倉央嘉措詩歌的學者中,也有人指其“與南唐李煜何以異”,並且感嘆“惟不識其辭廟之日,有無揮淚對宮娥之悲,赴京之秋,有無不堪回首之恨耳”……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僅僅根據幾句話、幾段花邊消息是無法公正客觀地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透過歷史的塵埃,一個更加真實、完整和高大的倉央嘉措,必將更加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應該提及的是,一直以來其實都有人為倉央嘉措鳴屈,認為他的詩歌是用了淺顯的語言和形象,表達了佛教哲學中最深奧的學問乃至密宗的某種境界,“形似放蕩不羈,實則清淨無染”。但是如同“好事不出門,惡名傳千里”的道理一樣,人性的弱點,總是喜歡傳似是而非的“閒話”,所以倉央嘉措的真容,反而被淹沒在淺薄的流言中了。

四、“瑪吉阿米”,一個美麗的誤會
今天,很多“小資”是通過拉薩八廓街的“瑪吉阿米”酒吧知道倉央嘉措的。酒吧的服務人員會告訴人們,那裡曾是倉央嘉措“密會情人”的地方,“瑪吉阿米”的意思就是“情人”。有的服務員還會說,“瑪吉阿米”就是倉央嘉措情人的名字。

倉央嘉措詩歌的第一首即寫道:
在那東山頂上,
升起了皎潔的月亮。
瑪吉阿米的臉龐,
浮現在我的心上。

在這裡,“瑪吉阿米”直接翻譯過來的意思,是“未曾生育我的母親”。此前的譯者都本著情歌的套路,把這個詞理解為“情人”、“嬌娘”、“少女”等等,但是這些說法不過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實際上,這個詞的真正意思是年輕的達賴喇嘛看到東山升起的皎潔月亮,心中升起像明月光輝一樣廣大無限的慈悲情懷,於是,“母親般的眾生”(如母眾生)形象,清晰地浮現在年輕活佛的腦海。

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法,學佛的根本目的在於“普度眾生”,即把所有生命看作沒有區別的、值得同情和拯救的對象。一切眾生如父母,這是一個基本的佛學理念。所以,把“瑪吉阿米”翻譯為“情人”還是翻譯為“如母眾生”,是認識和理解倉央嘉措的一個分水嶺。所有的寂寞與誤解,在聖僧和情癡之間,為倉央嘉措正名,都要從“瑪吉阿米”的真正含義說起。

五、“染污泥而自清”勝於“出污泥而不染”
有一首倉央嘉措的詩歌,於道泉先生逐字意譯為:

若要隨彼女的心意,
今生同佛法的緣分斷絕了;
若要往空寂的山嶺間去雲遊,
就把彼女的心願違背了。

曾緘先生的譯作要華麗許多:

只恐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負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在原作之上,譯者更多地加入了自己的想像和理解。
這首詩中比較經常被引用的名句,是“不負如來不負卿”。其實,如來本來就不是教人心如死水,拘泥表面的清規戒律就是執迷於外相。佛教作為人本主義宗教,“如來”和“卿”在本質上或者更高層次上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世上本有兩全法,只是未到境界時。

在佛教禪宗的歷史上,也曾有過大師出入妓院的公案。當時人怪而問之,大師曰:我自調心,關汝何事?原來,其實學佛最怕心如枯木,一旦心靈僵化,便談不上心物相印,如在眼前,更談不上證悟、覺醒、得道。

有個學佛的朋友說,荷花的干淨不在於出污泥而不染,而在於染污泥而自清。很多人以為學佛就是要消滅人的情感,其實學佛是為了將人的親情、友情、愛情等情感引向更加牢固不破的境界。那不是情感的泯滅,而是情感的昇華。

有人把這首詩和詩僧蘇曼殊的名作進行比較:

烏舍凌波肌似雪,
親持紅葉索題詩。
還卿一缽無情淚,
恨不相逢未剃時。

進而把倉央嘉措稱作“情僧”。實際上在通讀完倉央嘉措大部分詩作及評註後,人們就會知道所謂“情僧”之說,其實是一個多麼大的誤會。

六、迷途知返與成佛捷徑
倉央嘉措自小就生活在嚴厲的管束之下,經受孤獨和枯燥的學經生活,這為他日後青年時期的反叛埋下了伏筆。被迎入布達拉宮成為達賴喇嘛後,他對日益尖銳的政治鬥爭十分不屑,消極厭倦,“對內外各種行為,尊者(倉央嘉措)心如火燎,十分煩躁,並說'現在似乎不必學經',精神渙散,無心學習。第司(第巴)和身邊等人雖多次勸告,但無濟於事。”

在倉央嘉措的詩歌中,的確也有部分不必做過分解讀,可以看作是比較純粹的“情歌”。關於倉央嘉措一度流連酒肆、行為放蕩的風流韻事,後世研究者歷來多有爭議,但如果僅僅據此就把倉央嘉措在其他方面尤其是他後半生在文化發展和宗教弘揚方面的巨大功績一筆抹殺,那是非常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歷史事實和藏傳佛教認識論的精髓的。

宗喀巴大師曾說,對佛的教義,如果只靠信仰而相信,而不從邏輯上加以證明,那是對佛法正確性的根本否定,“沒有從理論上理解的任何觀點,都像插在泥巴里的木橛,站不穩腳。不達到精細入微的程度,不能輕易知足,一定要正信不惑。”

在這方面,倉央嘉措無疑是一個最好例子。他在經歷了最荒唐的世俗體驗和最為劇烈的從法王到囚徒的人間寵辱之後,最後獲得了最為篤定的宗教虔誠。真愛才會真痛,真痛才會真悟。成佛從來都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有時候迷途知返,其實反而是一種得道的捷徑。

七、戒律不能被認作死板的教條
倉央嘉措出生的門隅地區向來以信仰寧瑪派即紅教為主。這一教派相當於最原本的藏傳佛教,其僧人相信,佛祖從來沒有限制過你做這做那,佛祖教人的就是解脫,而解脫的道路不止一條,看個人的緣分。比如,有人在寺廟附近吹奏樂器,有人說清修之地怎能有俗聲,但也有人認為入世才能更好地出世,所以這種音樂反而是更好的“修習工具”。

格魯派儘管有戒律,但也認為為了眾生的根本目的,可以變通採取各種方法,包括為了懲惡揚善的殺戮等,認為教化和榜樣引導不是唯一手段。

在佛教界,一直以來都有一種意見,認為戒律只對小乘教徒有約束,而大乘教徒要從輪迴中解救靈魂,應該享有權巧方便,有更靈活的方式。所以,很多人認為,戒律的本質是為了斷除惡念,而不是為了持戒而持戒。真正的戒律在人心,目標比形式更加重要,戒律從來不是死板的教條。

實際上,佛教的一些戒律也不能生搬硬套,比如不食肉這一戒律,在藏傳佛教中就無法施行,因為如果不食肉的話,處於牧區的喇嘛都必將餓死,還有誰能佈道傳法呢?再比如,在佛祖釋迦牟尼時代,僧人開始說法前,往往有洗足的習慣,久而久之成為一條規矩。那是因為古印度的僧人要光腳隨眾乞食,腳板沾滿泥,所以在學佛前必須洗掉。如果到了中國,僧人們有鞋有襪,還有必要遵守這一規矩嗎?

所以,對佛教戒律,最重要的是了解其精神,而不是死板地模仿形式,這樣戒律反而失去了意義。在西藏,有一首民謠也是同樣的意思:

用污水洗你的衣裳,
一千迴也洗不干淨;
投沙塵於雪山之上,
無損於它的銀輝。

八、官方記載之外的命運之謎
倉央嘉措被廢黜之後的命運可謂撲朔迷離、莫衷一是。官方報告稱在押解赴京途中病死。不過,最新的考證越來越傾向於他其實並未病死。由於倉央嘉措作為達賴喇嘛的轉世在藏區仍然深得人心,當時的西藏地方統治者和北京的清廷誰也不知道究竟應該怎麼處置這樣一位退位的達賴喇嘛——他們既不能冒加害於他的風險,也不能繼續給他活佛的禮遇。

最後,受到康熙皇帝訓斥的押解人員想出一個萬全之策,請求倉央嘉措自遁而去。自此,倉央嘉措看破紅塵雲遊四方,苦心修行。最後在阿拉善一帶落腳弘法,而他自己也在走下佛壇之後真正悟道,成為一位真正的高僧大德。

根據筆者的實地走訪,阿拉善地區長久以來的確廣為流傳有關倉央嘉措在那裡弘法的事蹟,倉央嘉措的肉身靈塔據信一直到文革初期都還保留在阿拉善著名的南寺(廣宗寺)中。現在,南寺還保留有倉央嘉措的舍利以及佛帽等多件法物。實際上,南寺本身就是根據倉央嘉措的遺願修建的,人們相信其廟址也是倉央嘉措親自選定的。

1998 年版《阿拉善盟志》第253頁記載:“ 1716年至1746年,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流落阿拉善弘揚佛法,傳播佛教達30年之久。

九、活佛能否現世轉世?
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是:如果倉央嘉措作為六世達賴真的活到了64歲,那麼在他生前就作為他的轉世坐床的七世達賴又如何解釋呢?根據藏傳佛教的理論,如何解釋一位達賴喇嘛在自己還活著的時候,就轉世為另外一個自己?

實際上,藏傳佛教認為普通人的確需要生命終結後才能轉世,但達賴喇嘛並非普通人,而是已經悟道成佛的觀音菩薩的化身。按照佛教的說法,任何一位菩薩都可以在同一時間化作若干身相,教化芸芸眾生。如果機緣巧合,情勢需要,菩薩甚至可以“化身千百億”。這樣,在一段時期內同時有兩位作為觀音菩薩化身的達賴喇嘛行走於世,分別向有緣信眾弘揚佛法,也並不是什麼特別難以理解的事情。

在藏傳佛教看來,一個人固然可以通過修行自己得到證悟,但最值得尊重的,乃是像觀音菩薩一樣在自己得道後發願再返人間普度眾生。在藏文中,活佛本源的意思,就是“轉世上師”之意。漢語翻譯為活佛,無非是表示崇敬。活佛也要重新修行,給世人做榜樣,並非一生下來就是佛。

對於像倉央嘉措這樣轉世到人間幫助其他人修行的活佛來說,他們最重要的訓練,就是讓本性即前世的智慧記憶覺醒。一個活佛的前世和轉世,雖然動機和目標是一致的,但他們並不是完全相同的人。轉世者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適應當世人的“業”,以便更好地幫助世人。

十、如何驗證一位活佛的真假?
何為佛?也就是說,佛和人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其實,佛就是人,只不過佛是大徹大悟了的人。佛在藏文中是“桑結”,“桑”意思是覺醒,“結”就是開花。

實際上,藏傳佛教認為,活佛像常人一樣以死亡示人,就是要通過這一形式,告訴眾人佛與世人沒有什麼兩樣,發願在世間經歷輪迴的活佛只不過是眾生的榜樣,眾人均可成佛。

有人說藏傳佛教“泯滅人格,追求佛格”。其實佛人一體,佛不過是在他們看來最完美的人而已。對佛的境界的追求改變了人的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人際關係以及行為準則,使人更加強調自己內心世界的完善,重視諸如善良、孝敬、慈悲、知足、寬容、和諧的為人處世生活觀和人際關係基礎,將少欲知足作為最大美德。

很多高僧都強調,佛大慈大悲,不可能有世俗的愛與恨,所以根本不會把自己喜愛的送上天堂,把自己不喜歡的打入地獄。釋迦牟尼曾說:我不能用聖水洗淨人的罪業,也不能用手去掉人的身心之苦,我的悟心也不能移植給別人,只能用真理教化,使人們自脫。所以,佛不是救世主,而只是脫離苦海走向光明的榜樣而已。

藏傳佛教認為,佛就在每個人的心中,一旦覺悟,眾生就是佛。所以從這個角度說,求佛保佑,修行,就是發現和喚醒自己心中的佛性,讓自己更有力量,也讓世界更加和諧快樂。

來源:《環球》
作者:聶曉陽(《環球》副總編輯)
圖文載自:智悲佛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